“邯郸三名初中生杀人事件”让校园暴力事件再次映入到了每个人的眼中。
曾经的校园霸凌事件虽然凶残,但是却还没有到威胁性命的程度,但如今的校园暴力却在肆意的伤害学生的性命。就像有些学生说:“我还未满16周岁,法律也不能把我怎样。”
“被偏爱,所以有恃无恐”,这句话放在欺凌者的身上并无不妥。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,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,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培养有理想、有道德、有文化、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
然而一些人却将这种爱当作了放纵自己的机会。
曾经有人滥用自己的权力,我想未来也一定还会有人滥用自己的权力。邯郸的事件今天会出现,未来会不会出现我们未可知,但是相信校园霸凌的现象还会出现。那面对校园暴力事件我们该怎么办呢?
我想,首先必须在法律的角度对不法者进行惩处和威慑。电影《第二十条》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:“法不能向不法妥协”,这关系到法律的尊严、公义的尊严,如果法律退让一步,人的道德将会退后一大截。
法律是什么?法律是道德的底线。试问,如果底线都一再的被突破,未来还有何人遵行道德律、尊重法律呢?
“老人倒地扶不扶?”这个问题如今成了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。如果从道德的角度、良知的角度,我们都很清楚的知道要去扶起老人,因为这是善良。但是“不是你撞到的你为什么要扶?”这一句有指向性的询问,让很多人望而却步。同时,对于一些具体情况,法律无法公平的做出判断,直接导致了如今倒在地上的老人没有人敢扶的现象。
人倒了是小事,人心倒了是大事。而让人心全都倒下的是,正是法律的底线没有守住,没有让原本道德之光失去了色彩,所以,对法律正确的使用,这需要精准和坚定。
电影《第二十条》其实给了我很多启发,正确的事情总需要有人坚持。也许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保护着适龄儿童,但是,如何面对民众心中最朴素的道德律、如何回答民众对公理正义最基本的渴望,这更是司法者要正确处理的一件事。
因为,一但偏差一点点,未来校园暴力的情况将不知道会走向何方。
对于校园暴力的情况,除了从法律层面要做出清晰的引导之外,我想还要重视的就是家庭教育。
说巧合也好,说有意为之也罢,就在刚刚看到一则视频。视频里面讲到一个小孩偷东西了,然后超市售货员让孩子的家长进行赔偿,孩子的家长则回复:“未成年人杀人法律都不管,他偷东西你还让我赔付?你太可笑了。”
伴随着这个家长理直气壮的声音,我陷入了深思。
我做家庭教育工作已经六年多的时间了,深信一句话“有什么样的家长,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。”这并不是否认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成长,只是说家长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,如果家长是非不分、善恶不明,又岂能奢望孩子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呢?
所以想要将校园霸凌的事情扼杀在萌芽中最好的方式,就是每一位家长都能重视家庭教育,正确的引导孩子人生观,提升孩子的眼光、格局,让孩子学会尊重同学、友善他人,用正确的方式处理冲突和矛盾,这样就能将戾气扼杀在萌芽中。
孩子需要教育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只是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能随着时间过去,自然而然的就成熟了,这是极为可笑的事情。
成长的路上孩子会犯错,但这时候就需要父母的管教,正如圣经中说“你的杖、你的竿,都安慰我”。这里的“杖”指的是责打,当人偏行己路的时候,上帝通过责打的方式让人回转,目的是引人归正。就像昔日以色列人拜偶像的时候,上帝就兴起周围的国家攻击他,让他们被杀戮、扰乱,但目的是让他们能回归到正确的路上。
责打的目的是让人明辨是非,让人能醒悟过来。只是很多父母不明白责打的意义,只是一味的溺爱和娇纵孩子,这就直接导致孩子变得不可一世,同时让他变得目中无人。
管教本身也是爱,正如经上说:“凡管教的事,当时不觉得快乐,反觉得愁苦;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,就是义。”经历管教之后,在上帝“竿”的引导之下,就走上了正义的道路。
从小管教孩子,会让他知道分寸和规矩,不至于犯大错、做大恶,因为规则已经印记在他心中了。
回过头来看,那些校园霸凌的施暴者,为什么能做出那么多残忍的事情呢?扒衣服、扇耳光、性侵。从某一个角度看,他们本身也是可怜人、也是受害的孩子。因为他们从小没有得到健全的家庭教育,没有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,所以成为了邪恶的牺牲品。
而这些缺乏教养的孩子长大之后,又在社会上伤害着其他的孩子,形成了一个恶行的循环。
非洲有一句谚语:“养育一个孩子需要整个村庄的帮助和支持”,没有哪一个人是孤岛,没有哪一个家庭是孤岛。当看见一个孤独的孩子时,其实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伸出手去帮助他,或许,当社会上没有因为家庭教育缺失而受到伤害的孩子时,也自然不会有校园霸凌的现象了吧!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 (021-6224 3972) 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